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资讯 -> 中国经济
银监会排查授信风险 海外并购“猛将”被重点关注
【字体选择: 】(2017/6/23 11:05:25)
关键词:钢材 钢铁 钢材网 钢铁网 湖南钢材 湖南钢铁

一石激起千层浪。6月22日,由于万达集团的多只债券及相关股票突然出现大幅下跌,引发市场种种猜测。

与此同时,证券时报记者从多方证实,银监会本月上旬要求部分银行提供本行对海航集团、安邦集团、万达集团、复星集团、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风险分析。

业内人士分析,前期海外并购“火热”之际,不少企业存在借海外并购名义转移资产,甚至是通过在境内借款的方式大规模投资外币资产,加剧了货币错配风险和提高负债风险,并可能会将风险传染至金融机构。

银监会要求银行上报个别企业融资情况

虽然昨日午间万达集团发布声明否认一切,但当天万达债券出现多笔大额卖出的情况却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债券圈流传的消息,近期有包括建行、工行等在内的银行资管部门要求管理人在近几天陆续清仓万达相关债券,并逐渐引发市场异动,直至发生昨日的多只债券价格大跌。

证券时报记者就此事向建行、工行新闻处求证,截至发稿前,两家银行尚未就此事作出官方回应。不过,两位工行资管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上述传闻属于谣言,消息不实。

一债券投资人士表示,尽管市场传言,但从公司的基本面看,债券并不存在太大的兑付压力,昨日多只债券遭大规模抛售或另有其他原因,有可能是恐慌情绪传染导致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下降所致。

不过,证券时报记者从多方求证到,银监会本月上旬要求部分银行提供本行对海航集团、安邦集团、万达集团、复星集团、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风险分析。工行总部还要求境外分支机构重点关注上述集团所涉及的并购贷款、内保外贷等跨境业务风险情况。

“这周我们还提交了关于海航在内的几家集团的融资规模情况,纳入统计范围的包括表内外所有的融资类型,贷款、债券都算。”一国有大行内部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透露。

海外并购背后存非理性投资

据了解,银监会此次对个别企业的授信风险排查,主要是因为上述企业近几年海外并购规模较大,需要分析信用敞口风险。实际上,去年年底,多个部门就已关注到火热海外并购背后的非理性投资,甚至是假借海外并购实则转移资产的情况。

去年12月,发改委、商务部、央行、外汇局联合发布声明称,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企业“出海”并购的火热之际,也恰是我国资本外流严重之时,外汇储备从峰值的近4万亿美元一度跌破3万亿美元大关。统计显示,2015年中资公司海外并购规模1005亿美元,2016年更是达到2266亿美元。

“一些企业因为有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所以会大规模的从事跨境套利。虽然现在外管局已经严格管控本外币资金的流出,但这主要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而那些大型集团,由于其自身海外布局广泛,仍可假借境内公司购买境外公司产品和服务等名义,将资金转移出境进行投资。”一国有大行贸易金融部人士称。

根据外汇局公布的部分企业外汇违规案例显示,不少逃汇企业通过勾结境外公司,虚构转口贸易合同,并订立高于市场价数十倍的交易价格,向境外非法转移资金;或通过虚构进口贸易,重复使用合同和发票,以“预付货款”名义对外支付大额资金。

资深外汇专家韩会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如果人民币处在贬值通道,对企业来说,资产外币化的配置对企业确实有利可图,但从宏观经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大规模的海外并购的确在人民币有贬值压力的时候不利于市场稳定。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实在是不确定的,存在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就意味着企业承担汇率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还了解到,在前两年海外并购火热之际,部分企业为大量投资海外资产,甚至在境内银行借人民币贷款,将人民币资金转移至境外后再汇兑成美元做投资,加剧货币错配风险。

【相关报道】

万达债券大跌或为委外资金抛售银行紧急开会排查风险

多只债券、股票毫无征兆的诡异下挫,让万达集团遭遇监管排查其风险、银行清仓的传闻不胫而走。

6月22日上午,万达集团多只债券突然急剧下挫,旗下公司股票也一度逼近跌停。当日下午,复星集团也出现类似情况。随后,有消息称,监管层要求各家银行提供对万达等企业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风险分析,多家金融机构也要求管理人清仓大连万达债券。

22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从银监会内部人士处获悉,银监会大行监管部此前电话通知“要求提供对海航集团、安邦集团、万达集团、复星集团、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外投资借款情况及风险分析,并重点关注所涉及并购贷款、内保外贷等跨境业务风险情况”。

“监管层不太可能针对个别企业进行风险排查。”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持有的债券出现宽幅波动,会给银行自营盘带来很大风险,其自营盘不太可能集中抛售。万达集团等企业债券6月22日的下挫,由委外资金抛售的可能性很大。

有银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6月22日,有银行已经紧急开会,排查相关企业业务,对风险进行评估,并讨论下一步的风险应对措施。

委外资金抛售可能性大

6月22日,万达集团多只债券价格突然跳水,15万达01债早盘价格一度跌逾2.3%。旗下万达电影(002739.SZ)也在上午大跌9.87%,随后在午间紧急停牌。当天下午2时左右,“复星系”的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A、H股截至收盘分别大跌8.02%、5.92%,复星国际(00656.HK)则大跌5.78%;复星集团2022年、2023年到期的美元债价格则下挫5%、6.3%。

上述情况出现后,随即有消息称,监管层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各自对万达集团、复星集团、海航集团、安邦集团等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风险分析。此外,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均要求管理人清仓大连万达债券。

“我们行没有持有万达债券,目前没有收到监管要求排查的通知。”某中小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门高层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果风险已经暴露,或者出现可能的重大风险,银行宁可不做这些项目,也要采取避险措施,以保证资金安全。

在万达集团债券大跌之前,上述监管要求排查风险的消息,在银行同业业务的同行之间已经小范围流传。事件发生前,他也听同行说过监管要求排查的消息。

上述股份行金融市场部高层认为,监管的风险排查理由或基于:第一,万达、复星等企业集团,最近两年进行了大量海外并购,彼时正是中国资本外流最为严重之际;第二,中国企业近期进行的海外并购,大多以房地产、消费类资产为标的,严重背离了“脱虚向实”的产业导向;此外,部分大量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均具有过度依赖高杠杆扩张的特征,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有些企业这几年海外并购,用远远超过正常价格的估值,并购大量无形资产,而且价格高昂,但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该人士说。

中国企业高歌猛进“出海”并购之际,正是中国资本外流最为严重之时,外汇储备从4万亿美元,一度跌破3万亿美元大关。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3月,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公开表示,去年一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了很多足球俱乐部,其中不乏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

根据银行金融市场条线人士介绍,银行大量抛售持有的某项资产,必须有人下达交易指令。但按照惯例,金融机构不会无缘无缘的突然减持某项资产。“有权下达交易指令的人,只能是得到某种消息,并且是有限的少数几个最核心的决策人员,不可能有很多人知道下达了交易指令。”

不过,上述业内人士判断,万达集团、复星集团债券大幅下挫,由银行直接抛售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出现上述集中抛售的情况,很可能是委外资金所为。

根据上述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高层介绍,银行的债券委外投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银行主动管理,即管理人只充当执行的角色,交易决策、交易指令均由银行下达;一种是管理人主动管理,交易决策由管理人自行决定,无需银行下达交易执行。换言之,在这一模式下,抛售某只债券时,管理人可自行决定。

该人士还称,2015年以来,由于回报率走低,债券业务只有层层加杠杆才能取得正收益,如果所持债券价格出现宽幅波动,不但收益难以保证,还会很容易击穿本金,相关部门管理层也会受到处罚。因此,为了防范风险,不到万不得已,银行不会轻易抛售其自营的债券。

银行紧急开会商讨对策

6月22日午间,万达集团发布声明,否认金融机构要求清仓持有的债券之事。当晚,万达商业、万达电影也发布澄清公告。此外,复星集团也在当日下午否认此事。

“如果监管层排查,也是对具有共同特征,或存在相近风险的一类企业一起查。”上述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高层说,监管针对个别企业进行风险排查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万达集团存量债券规模巨大。根据公开统计数据,万达商业的存续债券规模共870亿元,其中620亿元在未来3-5年到期。面对万达集团、复星集团等公司突然出现的股债双杀,银行等金融机构又将如何应对?

上述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高层说,据他了解,6月22日,已有银行紧急开会,排查是否持有与相关企业有关的资产,并对风险进行判断,讨论下一步的风险应对措施。尽管并未持有相关企业的债券,他所在的银行同样也讨论了此事。

该人士还称,按照惯例,面对此类已经暴露或者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第一步,监管层会要求各家银行排查,银行也会进行自查,包括业务规模、风险敞口、期限等情况,对风险进行判断。如果风险已经暴露,或风险过大,银行往往会采取抛售所持相关资产等措施。

不过,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存量债券规模巨大,只是对涉事的几家企业而言,对银行间市场来说,上述几家企业的单一债券发行规模占比并不大,对整体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下一步银行可能采取的措施,要看具体的风险程度,以及银行自身对风险的评估。

“如果风险太大,银行也不太可能出手稳定市场,毕竟没有这个义务,首先还是要自己避险。”上述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高层说,一般而言,如果判定某项或某类资产风险很高,银行很可能还会继续减持。常见的做法是,为了防止更大风险,企业会向其核心授信银行申请继续提供资金稳定市场。

本信息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互联网,如果给您造成不便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