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资讯 -> 财经要闻
学前教育证券化之路梦断 或为促进生育率配套政策
【字体选择: 】(2018/11/16 11:48:20)
关键词:钢材 钢铁 钢材网 钢铁网 湖南钢材 湖南钢铁

特约撰稿人 平川

出来混,早晚要还。

在“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接近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发布学前教育新政,明文规定将对民办幼儿园“遏制过度逐利行为”。

在美上市的中概教育股黄红蓝闻此消息随即腰斩,截至收盘收跌52.97%,并创下上市以来新低。几个月舆论还感慨资本市场冷血,红黄蓝竟然收复了虐童事件而引发的跌幅 —— 现在连本带利都吐回来了。

黄红蓝腰斩,背后的逻辑是:学前教育细分领域上市公司,成长性和想象空间被新政策彻底堵死。

本周四,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市融资投资营利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此外,《意见》还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并逐步提高在公办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达到50%。最后,还提出坚持政府主导投入的意见。

这份意见,相当于对学前教育市场化的喝止。

学前教育被资本青睐,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像K12就更依赖老师的个人水平和能力,学子追捧名师。但名师的授课时个性化、不可批量复制的,其精力和体力也有限,所以无法将自己的产品 —— 优质授课内容,大规模批量复制,并惠及众人。

学前教育就不同了,对老师个人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可以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相对容易进行规模化“生产”和“扩张”。如此,资本就可以通过整合学前教育资源、并打包上市,来获取超额收益。

但行业本身又无法承受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以及快速扩张,这就导致支撑扩张的人才匮乏。所以,得以让部分不具备资质的人,经过简单培训并匆忙上岗,最终导致屡次曝出虐童丑闻。

从商业模式来看,学前教育类公司有点像连锁超市,要想做大营收和净利,就只有扩张一条路。要么不断开“分店”,要么去并购“其他店”。资本进入这个行业,一定是要谋求盈利以及退出的;新规禁止民办园打包上市,也不允许上市公司通过股市融资投资营利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 相当于堵死了资本的退出通道,斩断了学前教育证券化道路。

笔者所在公司也有团队正在孵化教育产业基金。几个月之前和某券商副总吃饭,他听说我们正在孵化教育基金,当即表示愿意在融资上进行合作。他表示,现在对“互联网+”基金,独角兽基金,房地产基金等过去几年大热的产业基金,均没什么兴趣;但是,教育基金还是可以做的。

鉴于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行业困局,他预计明年可能就会顶不住而被迫缩减团队,自己的收入也会减少,但是 —— 无论收缩哪项消费,女儿的教育费是永远都不会收缩的。这也是他看好教育基金的重要原因。

学前教育的热潮,也体现在一级市场。在当下融资困难、估值下折的市场,学前教育类资产的估值依然维持高位: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的估值也可以见到,资本还追着园长屁股后面跑。

但在高昂的估值之下,却是行业的普遍不规范。比如很多号称1000万以上净利润的幼儿园,经过尽调你就会发现,如果将财务规范化之后,恐怕净利润要缩减到几百万 —— 中间的差额,是各种偷、漏税,以及将收到的学费随意装进口袋用作个人花费等行为。

鉴于高估值和财务极其不规范,笔者同事主导的教育基金最终选择开辟新园,通过扩张、而非收购的模式进行整合。现在退出通道被堵死,产业基金的退出就成了大问题。这也必然对二级市场造成影响。

国务院出台政策,并重新确定政府主导学前教育行业,除了降低学费、追求教育公平之外,恐怕更多也是为放开二胎、以及未来计划生育全面放开,去做政策铺垫。毕竟,出生率性降低,学费贵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信息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互联网,如果给您造成不便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