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纵横 -> 船舶行业
造船工人圆梦“国之重器”
【字体选择: 】(2018/3/12 10:26:50)
关键词:钢材 钢铁 钢材网 钢铁网 湖南钢材 湖南钢铁

    张国新这位年近70岁的长者平和谦逊,与造船行业相伴50年,是中船集团首席专家、专项总监,江南造船公司的专项工程总监造师。作为一员造船老将,他先后主持参与建造多项“国之重器”,积累了丰富的出口民船建造经验,曾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是业内享有盛誉的造船专家。他用激情铸就着梦想,带领着江南人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从车床工人到指挥造船

    1968年,19岁的张国新被分配到江南造船厂,成为一名工人。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做车工,加工制造船舶的一些零件。今天做螺丝、螺母,明天做一根轴,虽然人在船厂工作,事实上根本不懂怎么造船。“当时觉得跟理想有一定的差距,甚至认为自己没什么机会了。”张国新告诉劳动报记者,在学校里初小升高小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写下将来想做什么行业。看着教室墙上的宣传图,有医生、科学家、工程师、驾驶员……从那时起,他就有了一个坚定的理想———当工程师。

    凭借几年来在厂里的优秀表现,张国新的人生出现了转折。1974年,他幸运地被厂里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经历大学几年的知识积累与提升,以及回厂后的一年实习,1978年张国新走上了船舶监造岗位。他坦言,与做工人相比,这个职位其实更累更辛苦。当工人就对着零件干活,但是监造职位相当于造船的总指挥。每天面对的是设计图纸、物资、人员调配……有关造船的方方面面,全都要兼顾,还要协同好厂里所有的部门。从此,张国新的造船理想有了向上攀登的阶梯。

    上世纪70年代末,江南厂接到的订单还大都是零散的货船、运煤船,建造16000吨体量的船已经接近能力极限,同期建造5艘已经不得了了。张国新回忆,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造船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江南厂也似“百年老树发新芽”,开启了崭新的发展模式。根据当年邓小平同志“中国的船舶要进入国际市场”的相关指示,江南厂开始积极开拓国际船舶市场,开发、建造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看着“明星”船型走向世界

    江南造船厂主动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张国新也是从那时起,开始真正了解外国的造船工艺、方法和规范,他加紧学习日语、英语,主动与外国专家交流。回忆起曾经主持参与建造的重要船舶型号,他如数家珍,脸上掩饰不住兴奋。

    1992年4月中国第一艘出口德国的4200立方米半冷半压式乙烯液化气运输船在江南厂签字交船。当年8月,江南厂首次建造的70000吨级散装货轮在船体车间钢板流水线举行开工仪式。该船是美国拉斯科航运公司向江南厂订造的3艘同类型船舶中的第一艘。1997年7月,台湾船东首次在大陆建造的73000吨的巴拿马型散货船“远涵”号在公司命名。

    从6.4万吨起步,后来逐渐发展到7万吨、7.4万吨、7.6万吨等同型系列船,张国新介绍,在国际航运界,江南厂建造的巴拿马型散货船很快赢得盛誉。该型船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开发,因船型适合巴拿马运河,被命名为“中国江南巴拿马型”,也被叫作“中国江南型”。这个“明星”船型吸引着世界各地知名船东来中国订购,意味着中国造船业真正进入国际市场。  此后,13700吨化学品/成品油船、1236TEU高速无舱口盖集装箱船、22000立方米半冷半压式乙烯液化气船等共四型18艘船,都开创了中国高新技术船舶产品先河。江南造船厂逐渐走上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模式。

    2008年6月,江南造船厂搬迁至崇明长兴岛。张国新说,自上岛后,厂里建造能力更是大幅提升,同期可以制造20条高附加值的船型。时至今日,中国造船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造船能力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交船速度快得像“下饺子”

    造船体量和型号不断创新,搭载的设备从引进为主发展为完全自主研制,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厂以服务国防建设为使命,高质量地完成多种型号军工船舶的研制任务。

    “造军品需要有外语能力、有舰船知识,还要有复杂工程的协调能力。”张国新的压力可是不小。1980年代,我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江南造船厂接到任务后上下齐心,历时11年,将第二代导弹驱逐舰112舰交付海军使用,两年后,其姊妹舰113舰也加入人民海军舰队行列。此后,承担多型装备建造任务的江南造船厂,交船速度越来越快。张国新描述:我们用30年时间,追平了与先进造船国家50年的差距。很多人形容近几年江南厂交船速度之快,像“下饺子”一样。去年,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万吨级驱逐舰,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江南造船公司举行下水仪式,成为我国军工领域又一颗闪亮的明星。

    “你发现没有,新型驱逐舰外观线型特别平滑流畅。舰船一个大的分段,误差不到二三毫米。”张国新向记者介绍着其中的奥秘:焊缝质量至关重要,是船体结构的保障,现在可以通过新技术来保障质量和效率了。以往是工人来控制设备,现在是设备控制人。最新的数字化焊接质量管控系统有9个通道,能涵盖所有的焊接方法。通过把工艺参数预设到系统中,控制焊接过程中电流、电压,工人有操作误差系统会自动报警,甚至自动中止操作。通过人机组合的控制,实现船体的精密制造。

    张国新一条条总结着,区域总段建造法,模块安装,数字化操作、设计、制造,物流化运作,物联网技术……正是大量生产工艺的革新,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江南造船事业的快速发展,才有了人们称赞的“下饺子”节奏。江南厂的舰船人才已发展到第四代,年轻的江南人大多学历高、素质高、思想觉悟高,对于这份事业有着执着的热爱。如今公司的监造岗位已有十几个30多岁的年轻骨干,看着团队羽翼正丰、后继有人,张国新倍感欣慰。从最简单的民用小船到参与建造“国之重器”,张国新觉得,回顾50年来的造船生涯,也算是圆梦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本信息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互联网,如果给您造成不便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